手游开发商自我定位不清晰 专家:仍在学习阶段

如果想了解投资者们对移动游戏的看法,只要通过日本的GungHo Online Entertainment就可以知道答案。虽然只有一款游戏非常成功,但这家公司的股票自2012年10月份以来已经翻了十倍,市值一度超过发展了数十年的老牌游戏公司任天堂。

从EA这样资深的游戏公司到像CoC开发商Supercell这样的新秀,我们都可以看出,目前市场规模为660亿美元的游戏行业中有各种各样游戏来吸引新一代的玩家,这些玩家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移动设备,而不是电脑或者主机。

但业内消息透露,很多的游戏公司增长并不是可持续的模式,典型的例子比如OMGPOP,甚至上市公司Zynga这样的大佬都在衰退。

“这看起来就像把所有的象棋棋子都抛到了空中,而如今的很多游戏公司还没有在棋盘上找准自己的位置降落”,日本在线游戏大亨Nexon公司的CFO Owen Mahoney说。该公司在去年收购了两家工作室来加速移动领域的发展。

近些年,游戏模式的发展趋势转向了免费,然后鼓励玩家们在游戏中通过IAP的方式进行消费,这种模式被Zynga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但近几年该公司业绩的下滑证明了寻找新玩家的挑战性以及玩家流失对收入的巨大影响。

这家在Facebook平台凭借FarmVille一举成名的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了OMGPOP,该团队的移动游戏《你画我猜》也曾名动一时。在这款游戏的玩家数量从顶峰期的1450万持续了几个月的下滑之后,Zynga最终关闭了该团队位于纽约的办公室,并对OMGPOP团队进行了裁员,前不久还停掉了OMGPOP.COM网站。

业内有些高管称,由于游戏行业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玩家的选择越来越多,因此变得更加挑剔。在2007年,当苹果发布iPhone的时候,只有少数开发商参与。而如今,已经有数百家游戏公司的应用在苹果和Google的Android设备进行全球销售。

“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业的火箭式增长,研发门槛低的休闲游戏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而且很容易获得用户,但用户们通常在发现了不付费就不能继续游戏之后,会变得愤怒或者厌倦”,Nexon的Mahoney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访时称。

Nexon在移动游戏的增长方面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该公司2012年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4%至11亿美元。

寻求答案

为了能够脱颖而出,大的发行商和小型开发团队都在寻找一种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比如老牌游戏公司EA,就在借助数据分析来保持对玩家在游戏中的活动规律和行为习惯进行更多的了解。

日本游戏大亨DeNA正在尝试让员工们对游戏进行实时调整,DeNA欧美部CEO Clive Downie称,这些通常是根据玩家的行为习惯进行调整。

以Zombie Road Trip出名的加拿大独立工作室Noodlecake也在采取类似航空公司进行的忠实度奖励计划,对首次和每天经常登陆游戏的玩家进行虚拟货币奖励。

还有很多开发商在假期季通过季节性的销售和假期促销形式的内容来增长他们的游戏下载排名。

再次说回到GungHo公司,这家公司的股价自去年10月起翻了十倍,旗下一款《智龙迷城》把该公司的日收入推到了490万美元之巨,当然,GungHo在电视广告方面的开支是非常大的。

即便是《愤怒的小鸟》开发商Rovio也报道称,目前来自玩具,马克杯以及其他周边商品的销售占该公司总收入的45%。

以为独立开发者Doug Smith说,每个人都想要拥有最佳的用户获取技术,不过他4月份在App Store推出的儿童游戏Chugga Bugga只获得了3500次下载,他感到失望,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营销预算,想要在移动市场成功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淘金热

在游戏业最隆重的E3展会上,这项向来以主机游戏为主导的活动也被移动游戏也抢走了不少风头。

据调研公司DFC Intelligence的分析师David Cole透露,移动和掌机设备的游戏收入预计从2013年的80亿美元将增长到2018年的2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率达到38%,这也是移动游戏开发商们不会轻易说放弃的原因。

PlayHaven欧洲部总经理Ville Heijari说,很多游戏发行商们现在都开始着急雇用数据和分析人才,希望获取更多用户并研究他们的行为习惯,这可以帮助开发商们更好的赚钱和进行游戏营销。

EA Labels总裁Frank Gibeau说,该公司在数据分析方面进行了大量投入来创建一系列的支持软件,对玩家进行地区和行为分析,希望可以帮助未来的游戏研发。

目前为止,延续了数十年的主机游戏行业仍是玩家们消费额最高的领域,但这个形势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几年之内,移动领域就已经占据了总游戏收入的9%。

Gibeau说,移动领域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将成为未来数年游戏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虽然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成功公司,但PlayHaven的Heijari说,业内的大多数公司仍然处于“学习阶段”。

(责任编辑:朱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