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金矿”改变好莱坞格局
四大关键词解构现状 市场遇冷因经典毁尽
相比起文学和漫画这两种常见改编题材,强调娱乐体验的游戏往往在人物塑造和剧情架构上略逊一筹。在今天看来,早期的游戏更像是由像素积木堆积而成的文化符号,经典而又模糊。
故事的缺失、千人一面的角色使得电影改编无从下手。但是游戏改编电影的商业价值可观,霸王硬上弓的例子不少,这就使得大多数经典游戏在改编后都难逃毁容的劫数。
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如今观众几乎“谈游戏色变”,游戏改编成为了烂片标签。
关键词:街机
摆放在大小游戏厅里的街机(Arcadegame)是电子游戏普及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最著名的当属由日本卡普空(Capcom)发行的格斗游戏《街头霸王》。隆,春丽这些经典人物与招牌动作令人过目不忘,但玩家对角色们的生平却少于知晓。
这是游戏形式的制约。众多角色只是为了格斗而存在,镜头移动单一,游戏本身也不需要提供复杂的人物背景。早期的观众大多又报以新奇心态,只希望在电影中看到自己喜欢的角色,于是乎剧本便成为了游戏改编电影最简陋的工序之一。
1994年由环球发行,尚格·云顿主演的《街头霸王》便是如此,糟烂的B级片剧本加上毫无美工痕迹可言的造型使得全片沦为了一场群魔乱舞的业余COS展。十五年后的《街头霸王:春丽传》中,同样的灾难再次重演。
同样在90年代问世的街机改编中,《魔宫帝国》算是比较靠谱的一部作品了。当年正是由于这款游戏大量的断肢、处决等极端暴力镜头,直接导致了北美游戏审查机构ESRB的诞生。
导演保罗·安德森(正是《生化危机》的导演)抓准了B级动作片的定位,影片得益于浓重的欧美人设,使得人物造型不像街霸等日式游戏改编后那般违和,最终取得了7000万美元的票房成绩,在游戏改编电影中高居榜首,直到后来被《古墓丽影》打破。
关键词:续集难突破
迄今为止有所建树的游戏改编电影,当属2006年的《寂静岭》。影片场景刻画出色,恐怖氛围佳,剧情引人入胜,不论是怪物还是场景,甚至是道具都是忠实再现了游戏。
值得一提的是,《寂静岭》系列本就是强调剧情体验的解密游戏,美术风格和情节编排都符合电影美学,这也是电子游戏成熟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可惜的是在六年之后,照搬游戏剧情的续作《寂静岭2》则彻底沦为了一部B级血浆片。
安吉丽娜·朱莉压阵的《古墓丽影》系列也是如此,从第一部坐收2.7亿到续集的难以为继,离不开保守的片方坐吃山空的态度。
堪称游戏改编电影中最长寿的系列《生化危机》如今已经拍到第五部,虽然游戏全系列人物都登场,忠实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影片质量却越来越差,只剩3D噱头。榨干了原作的商业价值,新作也随着游戏转型的失败一同跌入了低谷。
关键词:CG动画
作为起步期的游戏改编电影,街机改编就和游戏原作一样,都缺少电影视听元素的深加工,成品差强人意但有情可原。再加之主流街机游戏原产地都在日本,来到好莱坞水土不服也实属正常。虽然游戏改编的真人电影口碑大多很差,但是CG动画作品却是另一番景象。
《最终幻想》就是典范,它的成功一方面在于系列游戏的精良品质与深厚的玩家基础,更重要的原因就是CG动画的形式让电影与游戏“无缝对接”,观众也容易接受角色设定。
搭配上类型化的故事与当时最先进的CG技术,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与2005年的《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都让普通观众也可以感受到了游戏化电影的独特魅力。
其他的像《铁拳》、《生化危机》、《战锤40K》等等都有各自的CG动画,质量虽然良莠不齐,但相比起难以兼顾好游戏粉丝与观影大众的真人化电影,却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作的经典要素。
除了改编CG外,一些没有电影计划的3A级游戏大作也纷纷制作二维动画来试水,用成本低、定位明确的游戏改编动画填补了粉丝们观影空白。像《光晕》、《死亡空间》、《质量效应》、《龙腾世纪》等大作都有对应的改编动画。
注:3A级游戏是游戏业常用概念,指由大型开发团队开发的高销量高质量的一流游戏作品。
关键词:黑手导演
游戏改编的烂片大多离不开一个人:乌维·鲍尔。此人是何方神圣?
电影艺术上,这位德国导演是“金酸梅奖”的常客。他的作品“部部惊心”,不仅在制作上鲜有致敬原作的意思,拍摄手法更是糟烂无比。
人品也不怎么样,他曾经约了5个臭骂过他的影评人在擂台上决斗,并狠狠得将这5个影评人揍了一顿。
市面上的经典游戏几乎都被他糟蹋了遍。他的成名作《吸血莱恩》有多烂?《综艺》杂志打了0分。他改编的其它作品也半斤八两。
育碧公司出品的《孤岛惊魂》游戏是当年的年度最佳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 在他改编下,成为了一部山寨DV。他甚至改编过本来就声名狼藉的游戏《喋血街头》。于是,诞生了《邮政恐怖分子》这样的“杰作”。
另一位改编黑手则是一位波兰导演安德列·巴柯维亚,此君曾指导过李连杰主演的好莱坞影片《致命罗密欧》。
而这位摄影导演搞砸的片子,恰恰是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的鼻祖—《毁灭战士》的电影版,虽说片中结尾部分的第一人称长镜头被粉丝津津乐道,恐怖氛围营造出彩,但无奈情节十分混乱,沦为了烂作。另一部由他指导的烂片便是《春丽传》,剧情依旧混乱不堪,游戏中性感的春丽竟然变成了“女汉子”。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部之外,也有一些游戏改编处在不上不下的尴尬境遇,如改编自PS游戏的《马克思·佩恩》,导演约翰·摩尔身陷原作的阴郁基调不能自拔,以至于拍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意识流”作品。
《杀手47》在摄影上非常出彩,但角色性格塑造无力,剧情更是平淡如水。可见,即使游戏本身有着完整的剧情和人物,改编后仅仅在形式上出彩仍是远远不够的。
超级英雄启发游戏业 游戏电影开始新革命
2008年由漫画巨头漫威(Marvel)成立的漫威影业独立投资的首部电影《钢铁侠》横空出世,不仅票房上赚得盆满钵满,也赢得了影迷和漫迷们的一致好评,从此开启了超级英雄电影的新格局。
可见,如果无法在制作上获得独立,不管是漫画改编电影还是游戏改编电影,想要成功地打出自己的亚文化品牌,跻身于主流电影市场完全是杯水车薪,如今漫画改编电影咸鱼翻身,接下来该轮到游戏改编电影触底反弹了。
于是像育碧这样拥有众多优质游戏资源的公司,接连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如今《刺客信条》、《波斯王子》、《英雄无敌》等招牌系列都要被搬上大银幕,甚至连还未发行就红的发紫的骇客题材《看门狗》也被纳入到了改编阵容中。
《魔兽世界》电影版曲折的改编之路和《光晕》一样,充斥着游戏公司与制片厂商之间的理念冲突与制作矛盾。
山姆·雷米和暴雪谈崩、传奇改嫁环球都是导致这部作品谈判2010年才最终落户的真正原因。而游戏厂商进军电影行业,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改编资源,“作者化”的独立制作更是能为游戏改编电影市场带来一场工业革命。
游戏电影化反作用 好莱坞“第四金矿”改格局
游戏电影化如今已经不再是一种趋势,转而升级为了不可缺失的制作流程,进入次时代,随着游戏的影像体验逐渐逼近电影,一款3A级大作凭借自身优异的人设、剧本和美术也给了改编电影明确的影调定位。
同时,游戏厂商成立自家工作室,全权负责旗下作品的改编制作,不仅可以摆脱好莱坞体制对游戏改编的种种束缚,改编作品也能为游戏厂商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漫画改编电影用集合了所有商业元素与原作精髓的超级大片跻身为主流文化,这也是游戏改编电影的努力方向。
在未来,随着像《魔兽世界》、《刺客信条》、《神秘海域》这样的超级大作登场,或许能让游戏改编电影成为下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大片类型,成为好莱坞电影继青春文学、经典翻拍、漫画改编后的“第四金矿”。
(责任编辑:陈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