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景地,来说两个真实的小故事,大家听听看。

《第一个故事》

据说有一家充满内斗的公司,离开的人很长时间总会“心有余悸”地回忆。

有一次离职人员的聚会,大家讨论说公司里恐怖的不是工作,而是“人”。

怎么说呢?在那个地方,你做得“太好”,会有人在暗地“说”你,你会一直被注意、不断有人写一些不咸不淡的邮件来评论你。

可是,你做得“不太好”,更惨,因为别的部门抓到了把柄,趁机修理你部门,搞不好同事也不喜欢你。

那什么都不做,就万世太平?你又错了。只要你没有加入“某一边”,你更沦为最倒霉的那个下等公民,会被塞一些没人想接的任务,或指派一些没人要做的东西。

总之,很多人进去没多久就发现在那个地方怎么也不行。不过,聚会中有一个没有离职的,竟然一待待到现在,很多年过去,升到一个总监。

“你也真厉害,你是怎么疗伤的啊?”大家问他。

他的答案很有意思。

“其实,我根本’没看到’他们。”他说:“没听到他们讲什么,没去想,没去记,什么也不知道。”

听起来是阿Q,却是实实在在的“与魔鬼共舞”的相处之道。没有看到,没有听到,没有感觉,就不会出问题。

故事还没说完──

“你没看到、没听到他们,那你每天都看到什么?工作吗?”大家笑着问那位同事:“这样会不会很单调?很无聊?”

这位同事也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方向。

“我不认这些人是人,”他说:“我脑中到现在都只记得,我读书的时候那些同学、我之前工作时候的朋友。平时打交道的人,一概不记得。”

看来,这位同事就是因为“从来没看到他们”,才会用“初心”在做事,而不是被那些讨厌的人影响,成为其中一个人。他会永远记得当初的初衷,专注在本业上,而不是在人情世故上。

经常互骂互斗的险恶环境下,最后的赢家是那个“没看到”的人。

口水战占上风只是求得一时之乐;一时之乐,后面一定会有更大的痛苦;最后的赢家,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不过,最后他因为成绩太优秀被开除了。

孙志超:两个小故事

《第二个故事》

某公司的一次会议上,高层主管在讨论,最近某个项目的经理空缺,要由哪一位来填补?

几位主管,不约而同“提名”了两个人。

这两位,一位是老林,是闷了好几年的老将,另一位是小王,去年加入的黑马,聪明又懂得钻营的家伙。

“显然……就是这两位选一位了。”总经理说:“各位觉得,哪一个比较适合呢?”

两位候选人的主管开始报告,帮他们的下属“拉票”──

老林的主管说:老林已经加入好几年,总是担负重任并且做非常多的事情。对老林来说,加班是家常便饭,他坚持,无论如何,要拚命的完成事情,他做的事情也真的结果还不错。

小王的主管则形容小王,靠聪明才智,去年才加入,却已经拿出惊人又实际的业绩。大家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有些人说,他对行业有领悟力,也有人说,他很会找其他人帮忙。总之,小王很有办法就是了。

到底要哪一位呢?

只见总经理无法决定的时候,老林的主管,又发言了!

“有这么一次,他们家的小王,跑来找我们家的老林,要老林帮忙。”他说:“老林为了这件事,还做了好久,才帮小王完成。事后也没有邀功。”

在场的人心想,总经理应该会让这个辛苦又努力又拚命的老林,升为区经理了吧?

“好,”总经理说:“我觉得,小王才是适合的人选!”

此话一出,大家神情各异。

“今年是我们的冲刺年,”总经理说:“我们要找一个可以往上钻的人,而不是闷头做的!”

老林的主管有点不服气的说:“但,没人说老林不能带领大家往上钻啊?”

“往上钻,是要动脑筋,而不是傻傻出劳力。”总经理说:“小王去年才过来就已经业绩惊人,我是看数字的人,所以……”

后面的话就不用听了,血淋淋。很多人总是习惯以“拚命做”来解决事情——加班,加班,加班,做出了一个“好产品”!

但老板有看到吗?每个企业都有好多个小王,也有好多个老林。做老林是美德,但小王往往才是胜者。

不过,最后老板因为KPI不达标被撤职了。

孙志超:两个小故事

(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