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大时代”(1)
从“程序英雄”到“平台诸侯”
——中国互联网“大时代”中那些不能忘记的面孔
他们,一张张中国面孔和一家家中国企业的名字,身处强手如云的世界互联网之林。他们,有的长青不凋,有的改头换面,有的甚至只是几乎不被人知的“炮灰”。
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这个“大时代”的创造者、探路者。
当人们议论哪些互联网大佬们将莅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不妨重新回看一下这些面孔。无论是当年的“程序英雄”,还是现在的“平台诸侯”,他们在“江湖”中的起落,都对今天中国互联网产业有着特殊的价值。
起点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阿甘母亲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国互联网人。
西安交大的周鸿祎、武汉大学的雷军、深圳大学的马化腾,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他们的最初职业选择,是当一名程序员、软件工程师。
在北京大学修完信息管理专业的李彦宏,考入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专业也是计算机系;他的北大校友、广东人王志东出身于无线电电子学系。两人都曾是成功的软件工程师。
出身于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专业的浙江人求伯君,当年拿着自己的打印驱动程序软盘,敲开了四通的大门。他同王志东、鲍岳桥等,被视作那个时代的“程序英雄”。
与“单枪匹马闯江湖”的程序员不同,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获得学士学位的王峻涛,离开校门后则进入体制内的研究部门,从事与计算机、网络相关技术的研究。
当然,并不是所有互联网人都挂着“软件、程序”的标签,瀛海威创始人张树新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曾是一名媒体记者;张朝阳赴美留学前,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陈天桥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专业,曾在大型企业当过秘书,还在证券公司工作过。刚步入社会时,他或许想不到自己会跟网络游戏发生关系。
作为一个没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和业内资源的英语教师,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的马云,似乎同互联网的距离更“遥远”。如果不是当年受托赴美当翻译,他绝料不到自己的下一步人生竟会搭上互联网。
曾有人把这些互联网人的起步,分成若干类型:直接创业型,比如雷军;打工就业型,比如王志东、陈天桥;分配就业型,比如马云、丁磊,后者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毕业后,首份职业是在宁波市电信局;留学海归型,如张朝阳、李彦宏。
巅峰
不到40岁,王峻涛就打造出珠穆朗玛电子商务公司8848,被称作“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与之类似,他们中许多人,都拥有、或曾拥有自己的“8848”。
张朝阳以数次“爆米花机”似的融资,在搜狐从“出生”时就打上了“风险投资”“国际化”的字眼。1998年,他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50位“数字英雄”。
马化腾用“一只企鹅”,几乎垄断中国在线即时通讯市场。这只“夸张的小动物”被牢牢固定在无数台电脑桌面右下角,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无法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聊天,成了QQ的别称。
南宋词人辛弃疾从未想到,自己《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竟在800多年后派生出世界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的名称。喜欢古典诗词的李彦宏,让“外事不决问百度”成为流行语。
丁磊的巅峰,是在本世纪初许多人还在探索互联网盈利模式时,通过在纳斯达克挂牌,成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首富。2003年的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单,榜首赫然写着丁磊的名字,那年他32岁。
曾认为自己是“很纯粹的软件工程师”的王志东,创业过程中一次次放弃与辞职,每次都把被技术人员视作命根子的源代码交出。直到创办四通利方后,他看到软件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必然,不顾股东、投资者对专注做软件产品的声音,力排众议,收购美国华渊公司。他通过资本运作,推出当时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新浪,完成从一个IT人到互联网人的角色转换。
周鸿祎对中国互联网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当安全软件还在收费时,他推出了免费产品。今天,互联网的免费商业模式日渐到来,因为这是一个需要海量用户的行业。
2014年9月19日,马云的阿里巴巴以收盘价2314亿美元的市值,把Facebook抛在身后。中国出现了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市值互联网公司。其旗下有全球最大C2C电子商务平台淘宝、国内最大B2C网站天猫、国内最大的民营网络支付平台支付宝。他和它们,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当然,群雄并起的互联网业内,张树新的面孔不应该被忘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和她的瀛海威,为无数中国普通人打开了互联网这扇大门。即使像一颗划破天际的流星,张树新也是那个年代的启蒙者。
(责任编辑: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