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DAC结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基辅特锦赛又拉开了帷幕。目前小组赛已正式结束,正赛将在明天打响。除了精彩的赛事,独特的瑞士轮赛制也是本次特锦赛的一大看点。我们就从瑞士轮开始盘点***赛事中出现过的一些赛制。

瑞士轮

从基辅特锦赛盘点DOTA2赛制

基辅特锦赛是瑞士轮第一次出现在DOTA赛事中。简单来说,瑞士轮就是战绩决定对手。战绩越出色,所面对对手的战绩就越糟糕。到了淘汰赛中我们可以看到连败三场的SG和IG.V分别要面对三连胜的VP和秘密,对于状态在胜负中占很大比重的DOTA2赛事来说,引进这样的赛制的确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不过,由于没有胜者组,基辅的淘汰赛是真正意义上的“淘汰赛”。单败下的规则也让之前身处高位的队伍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特权,胜负累计的小组赛加上刺激的主赛事,本次基辅特锦赛的赛制的确值得称赞。

传统TI赛制:分组+胜者组

从基辅特锦赛盘点DOTA2赛制

这是DOTA2比赛中最为常见的赛制,很多次TI都是选用了这样的赛制,包括刚刚结束的DAC也是如此。之所以经久不衰,这个赛制本身自然有很多可取之处。

所有参赛队伍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单循环的比赛(可能是BO3,可能是BO2,也可能是BO1),各个战队按照积分排名。积分较高的一部分战队进入败者组,在那里输掉一个BO3也不会被淘汰,而是会进入败者组。积分降低的队伍则会直接掉入败者组,败者组的比赛输家直接出局,赢家则会遭遇胜者组掉下来的战队。

作为被沿用最久,使用最广泛的赛制,这样的赛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平八稳。小组赛的优异表现能为你赢得一次“复活”的机会,而如果在小组赛状态不佳那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踩着敌人的尸体走到最后。而这样的缺点则是一开始小组赛的抽签的签运占了很大的比重,结合刚刚结束的DAC比赛,B组的整体实力的确强于A组。

当然V社也在这样的基础上做出过调整,15年的法兰克福特锦赛V社就尝试在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将小组赛的两个小组分化成四个小组。不过那届赛事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OG败者组1穿7夺得冠军,那可能也是DOTA2历史上少有的从败者组一路杀上来的冠军。

第一届DAC:大循环+胜者组+小组赛淘汰

从基辅特锦赛盘点DOTA2赛制

如果对小组赛分组不满的玩家可以参考一下第一届DAC。这次比赛的小组赛可以说是相当“共产主义”,参赛的16支战队打一轮BO1的大循环,根据最后的排名情况来决定淘汰赛的位置,进入淘汰赛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胜者组败者组。

这样的赛制下,整个小组赛的战线拉得太长。虽然保证了绝对的平均,但是BO1的小组赛变数太大。随后这样的大循环赛制就几乎没再出现过DOTA2比赛中。

TI4:WIN OR GO HOME

从基辅特锦赛盘点DOTA2赛制

如果你觉得DAC的小组赛还不够刺激的话可以参考一下TI4的赛制,DAC小组大循环的思路正是沿袭了TI4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

TI4的比赛小组赛依然是大循环,跟DAC不同的是会有6支队伍进不了钥匙球馆——小组赛及告淘汰。小组赛排名前二的锁定胜者组名额,往下的队伍排名越靠后越难进入胜者组。TI4的小组赛可能是所有赛事中权重最高的,排名前二直接处于非常好的位置,这也导致了当年的小组赛争夺就很惨烈。

不过,小组赛就淘汰六支队伍的做法有些过于残酷,同时小组赛成绩好的队伍所获得的优势太大,这样的大循环外加淘汰6支队伍随后就没在TI上出现过。

(责任编辑:黄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