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挣钱?软件冲量?虚名?

1、硬件挣钱

难,很难,非常难,那是相当难了!

做了这么多年硬件的公司,靠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机挣到钱的寥寥可数,你一互联网公司本就没搞过硬件,怎么可能靠硬件挣钱呢?这条路基本上封死!

其实这一点各公司心里很明白。所以这几家先期开始尝试做手机的互联网公司也都基本表态了:“我们不指望硬件挣钱!”(话外音:小米硬件挣钱了…够霸气)

2、软件冲量

所谓的软件冲量其实有很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最简单的APP安装量(所有人都是)、搜索请求次数增多(百度易)、交易规模的放大(阿里云)等;这也是互联网人最常见的思维逻辑,硬件不赚钱,甚至免费送,靠软件和服务获得收入。

不过从势利的角度看这也是一条并不容易见效的路,强如Google,迅猛如Android。时至今日,通过Android内置的Google搜索所带来的收入加上Google play Store销售收入仅仅也只占Google总收入的3%(Via 这里)。

当然,也有人会说:你不能静态的这么看,不公平,你要长远来看。可是你觉得中国的几家互联网厂商哪家有“那么长”的长远打算?

3、虚名

虚名可能包括但不局限于:媒体曝光次数、影响竞争对手、股价变动、干掉其他人、不落下(这个其实挺2的)。

这个收益目前看是各家在做手机的互联网厂商已经看到的“成效”,注意成效打引号。因为至少在目前这个节点我们都开始关注了,但这个关注是好是坏没人知道。

这事儿其实有点像早期投资,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首先大家都想找挣钱的公司,可转了一圈发现一切都还太早;挣钱的公司几乎没有,那怎么办?找用户量大的。用户多了自然就有优势了。再然后,用户量大的基本也都有主了,之后呢?找有名气的…

其实这是一条不归路。

回到各家互联网企业做手机这件事。3种标准之间的权重各家都不尽相同,而选择合作的深入程度基本决定了做手机这件事情的“成本”。

所以,对于各家大佬们来说,如果权衡后的加权收益大于做手机所要付出的成本,那就应该做手机。反之则不应该做。不过实话实说,大佬们似乎都高估了收益,而低估了成本。

(责任编辑:刘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