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沙龙第4期图文实录(2)
很多朋友都有智能手机,有平板,家里有一个电脑,可能有一台笔记本,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管理自己的资料,管理我们自己的数据变的特别的困难,想找一个资料想不起来到底是在手机上记了还是在家里的电脑上记了,有道云笔记能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用户在各种设备上都能够随时随地的编辑和记录自己的笔记,同时运用云存储的技术保证在各个设备上的笔记的数据时时保持同步,而且个笔记的内容可以插入音频和图片,可以有大的文档,可以有手写和有待办事项等等,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说了上次讲的时候是三百万,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万,这是我们今年Q1的时候对外公布的一个数据,刚才也说了日增十万会达到一个可以支撑起千万量级的用户,我们基本上也是在量级之内,所以目前说我们在中文云集的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今天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零到一千万用户,我们遇到多的一些方面和一些思考,主要分三个方向。
第一个是进入市场,第二个是HOLD住,第三个是开拓进取。
所谓进入市场是当一个项目立项的时候从一开始到六个月,是非常关键的六个月,如果是内部创业往往管理者的信心在三个月之内有保证,六个月之后是希望看到一些数据,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六个月也是第一轮的大概能够支持你自己口袋里的钱这样的一个范围,大家有两个非常大的挑战,第一个是资源很有限,第二个是市场的前景很模糊,我们的资源也是很有限的,比如说我们当时共有三名研发同志,一名服务端的研发同事是我们去跟基础架构组借来的,我经常和他吃饭说我们要做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跟你做的事很相关你不想看到你做大规模的基础架构有一个很好的用户产品在上面来用他们,说服这个朋友来给我们免费打工,过了一年之后才正式的加入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客户端的兄弟是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我是第三名程序员。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执行,没办法我读博士阶段一直做系统的,我对MFC已经很不熟悉了,那段时候又把大学时候看过的知识捞出来,我们一边写代码,我们两个人可以做quit review(音),一边写写MFC跟新入职的兄弟来做客户端的quit review(音),产品我们当时也是非常缺乏,我们当时并没有产品经理,我自己看了一些产品的书,此外我们当时很幸运的是,广州有一个用户研究团队,他们当时有两位同事在空短期,所以他们利用项目的空短期帮我们做了第一个版本的产品。
市场不清晰有的时候是被大家忽略了,大家开始做一件事的往往很有信心,觉得我的想法一定很好,这个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忙着开发,举一个例子,我博士的导师之前在做教授之前有一次创业,他做的一个是一个TB的市场,做的面向企业的一个智能的存储设备,所以他的学术背景很好,他在普林斯顿拿的博士学位,一直他的实验室做存储相关的东西,所以他开始创始了这家公司之后,吸引了很多的风投的资金进去,他们一开始就扩招,大概招了二三十名在存储领域有经验的工程师,花了一年的时候一个在技术上非常先进的东西做出来了,当这个东西做出来的时候,他们做硬件软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是非常复杂的,拿到市场去买结果一台买不出去,这个公司整整存在了两年就买了一台,我们的印象很深刻,一个很好的技术并不能保证你的产品能够被市场接受,要看市场的需要。
另外一个故事,还是关于我的导师的,他做了几年的教授不死心,第二次创业,这次创业我也参与其中,我当时在博士阶段,包括我博士毕业后的几年也参与这个公司,我们还是做的那家企业的市场,这次做的是把我们的实验室的一个研究成果给商业化了,我们当时的研究的方向是用数据挖掘来自动的找错误,听起来很酷的想法,在美国的几个最好的系统论文,像SHP(音),这几个顶级的系统会议上我们发了好几篇论文来讲这个方向,也很顺利的拿到了大学的风投,这次我们花了挺少的钱,这几个创始人加上不到一年的时候我们很快速的做了一个WEB BASIC(音),投入市场去适用。
这次我们发现问题来了,企业用户他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产品,他们已经有各种的测试的团队给他们产生大量的错误,他们实在没有动力再花钱买一款新的软件,哪怕你很智能来发现更多的错误,好在我们是有备而来我们的现今的储备,包括团队都有心理准备以及现金上的准备,很快我们把这个产品重定义了一下,把从找错误的工具改成了一个管理的工具,虽然里面的技术很接近90%核心技术都一样,用到各种技术,工程上也有很多可以复用,但是他对用户的从产品层面上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责任编辑:王鹏飞)